蛻變成長
 
前庭(民族路門)
紅樓西側民族路前庭景觀幾經整建,1995施作排水及綠化美化工程及欖仁樹移植,2002張逸群校長爭取獲得前庭育樂段856地號等三筆土地無償撥用,實施景觀改造,並安置校友捐贈「傳承」銅雕,2003完成新建傳達室與立體停車場。
   
紅樓、小禮堂
紅樓一樓計有校長、學務、教官、人事、會計、總務等處室及高三教室,二樓則全作為高三教室,小禮堂則是藝文活動展覽場地。
紅樓建於1917年(大正6年),是沿用竹園小學校留下之建築。1930(昭和6年)仿羅馬市建築「講堂」(今小禮堂)落成。1996年以前,幾經翻修。2003年大規模修復計劃開始進行,以「原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舍本館暨講堂」古蹟修復,獲教育部補助195萬元辦理修復調查研究,2005教育部核准修復總經費4675萬元,並委託陳太農建築師規劃設計本古蹟修復案,2006年5月開工施作,11月教育部同意追加1987萬元經費,編入2007年預算,講堂(小禮堂)部份在12月8日先行完工,紅樓修復工程預計2007年暑假完工。
   
至善樓
L形三層樓建築,現有高二教室十八間。至善樓前身為1950年擴建的理化室與1951年新建的博物館及1956年擴建的物理室,現在的樓層分別完工於1969年(北棟九間教室)與1971年(東棟九間教室)。
   
新民樓
三層樓建築,現為輔導室、補校辦公室及特別教室。新民樓所在位置,光復初期原為網球場及器械運動場,1961年竣工作為科學館科學館使用,1995年新科學教育大樓完工後暫作藝能科教學教室,1996年藝術教育大樓完工,藝能科教室乃遷出。
   
科學教育大樓
是一棟地下一層地上五層之建築,現有視聽教室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球科學實驗室及專科教室、天文台、星象館。
科教大樓1949年原為木造房舍之補校辦公室,1993年拆除後大樓開工,至1995年完工,1998年又增建星象館、天文台。
   
藝術教育大樓
五層樓建築,現有軍訓教室、家政、生活科技、美術、音樂專科教室、國際會議廳等。
藝教大樓為舊勞作教室(力行樓)拆除後新建,1995年開工,1996年落成。
   
綜合教育大樓
地下一層地上五層之行政大樓,教務處及各學科辦公室,電腦、語言、社會、數學專科教室、遠距視訊教室在此樓中。
綜合大樓舊址為舊武德殿與柔道館,1986年拆舊建築蓋新樓,1988年落成,圖書館遷入,1992年圖書館遷出而為現在模樣。
   
明德樓
四層樓建築,計有高一教室共二十間,現因紅樓整修暫作為高三教室。
明德樓現址原為運動場之100公尺跑道及司令台,1987年將跑道、司令台拆除興建教學大樓,1988完工。
   
人文教育大樓
四層樓建築,現有高三自修室、圖書館、人文社會教學資源中心、校史館。
人文教育大樓位址原為舊游泳池,1989年興建大樓,1992年落成啟用。
   
中庭、集合場
紅樓東側到勝利路,及各棟建築物之間的景觀變化更是劇烈,原大榕樹旁(西側)的社會資料館在1950年代就已存在,1958高中13屆、初中16屆畢業生捐建噴水池。1988拆除社會資料館,規劃為廣場。明德樓完工後,1991運動場整建為現在的升旗集合場。
   
群英堂
大禮堂與活動中心
群英堂位址在原運動場南端,1989落成啟用,可容納全校師生三千多人。
   
二部
為動態教學區,計有籃球場、排球場、網球場及游泳池、運動場、體育館等設施,另有學生宿舍。
二部校區光復前為農場用地,1954新建辦公廳、設立校門並獲家長會捐建五間教室,1960增建教室25間,供初中部使用。1969築防空地下道通本部與二部、1975體育館落成,其後又增建一棟三層樓教室。1988運動場PU跑道完工、隔年拆除舊教室並改建三層樓教室為學生宿舍。1995勝利路圍牆改建並設立新校門,2000二座排球場及籃球場翻修為PU場地。2013年新建體育館落成啟用,2014年運動場跑道及典禮臺重新整修。
   
游泳池
位於二部校區北側緊鄰成大之溫水游泳池。
第一代游泳池興建於日治時期,位置在現今人文教育大樓所在,1947游泳池經過整建,但使用率甚低。1989游泳池舊址興建人文教育大樓。1990二部游泳池新建工程開工,1992完工,1999增建遮陽棚,2003採用ROT案整建完成並開幕營運,成為新一代溫水游泳池。